
已届86岁高龄的姚璇秋,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潮剧演员杰出代表。
按姚璇秋的话来说,作为一名有6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以及从艺70年的潮剧演员,她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潮剧艺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。
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,党中央决定为党龄50年以上、一贯表现良好的党员颁授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,710多万老党员获此殊荣。姚璇秋就是其中一位。
早在2010年姚璇秋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时,她就心怀感恩地说: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姚璇秋。没有新中国,我就只是一名火柴厂的女工。”
如今,在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之际,姚璇秋被颁授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,同时被授予全国“两优一先”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表彰。她深情表示:“没有党就没有今天的我,党的恩情我将永远铭记!”
在党65年
始终将对党的感情
融入艺术创作当中
“我做了几十年潮剧。我在舞台上的表演,是一个一个本子修改出来的。”姚璇秋说,在千锤百炼中,她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机会,“演好潮剧是我的责任,也是我的本职工作。”
潮剧,又名潮州戏,是用潮州话演唱的古老地方戏曲剧种,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幼时的姚璇秋亲眼目睹潮剧童伶的悲惨遭遇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,童伶制被废除,姚璇秋被潮剧界的有心人陈炳光发现,吸收到当时最有名气的专业剧团——老正顺香班。
1957年,姚璇秋随团到北京演出,反响热烈,随后受邀前往中南海怀仁堂演出,毛泽东、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均出席观看。
姚璇秋至今记得毛主席对她说的第一句话,“他说,‘现在唱戏的不是戏子,你们做的是文化工作,要为人民服务’。我在接受潮剧培养的过程当中一步一步地走,老一辈培养人才的方法是‘以戏带功’,于是有了《扫窗会》这个作品。”
“新中国成立后,建立了现代化的演剧机制,潮剧这一古老剧种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,在汕头、潮汕地区乃至海内外都焕发出新的活力。”姚璇秋对南方日报记者说,在党的光辉下,她决心用表演服务人民,回报党恩。
她继承了潮剧青衣旦行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,同时融合各家兄弟剧种之长,在实践中独辟蹊径,让潮剧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活力,塑造了不同时代、不同年龄、不同身份的妇女形象,深受广大观众喜爱,如《扫窗会》的王金真、《玉堂春》的苏三、《苏六娘》的苏六娘、《辞郎洲》的陈璧娘等。
姚璇秋说,她始终将对党的感情融入艺术创作和角色塑造中。
广东省戏曲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林金洲认为姚璇秋不仅是一位大家,更是和蔼可亲、自信的人,她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,“姚老师的一生为人真诚,从不矫揉造作,她真诚地感恩党和国家对她的培养。”
从艺七十载
用潮剧同圆中国梦
以潮音凝聚潮侨心
从艺70年,姚璇秋一直与潮剧这个古老剧种共荣发展,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,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。
一个个富有生命力、感染力的舞台艺术形象,体现内在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统一,充分展现了潮剧的艺术魅力,姚璇秋用70年的艺术生涯践行了“为人民而唱、为人民抒情、为人民抒怀”的初心使命。
“汕头市是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,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还亲临汕头考察调研,这让每一个海内外的汕头人都备受鼓舞。”姚璇秋说,“我要感谢党组织对我的培养,没有党就没有今天的我,党的恩情我将永远铭记。”
“用潮剧同圆中国梦,以潮音凝聚潮侨心”。作为“汕头侨文化使者”,姚璇秋也自觉担当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使命,带领潮剧团先后几十次出访演出,足迹遍及亚洲、欧洲、澳洲,有力促进了祖国和海外华侨文化交流。
而作为潮剧表演艺术的“活化石”,姚璇秋始终无私扶植年轻一代,教过的学生遍布海内外。多年来,经她“传帮带”的一批批弟子已成长为潮剧表演界的中流砥柱。
姚璇秋说,在“创帮带”的过程中,她也不忘教导学生要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,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。
2021年4月,汕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达成战略合作,根据合作协议,中国戏曲学院与广东潮剧院、汕头文化艺术学校,合办中国戏曲学院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,姚璇秋获颁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证书。
“今后我将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继续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,推动潮剧艺术在传承中绽放光芒。”在采访最后,她衷心祝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,祝愿祖国繁荣昌盛。
姚璇秋入室弟子
国家一级演员余琼莹是获得全国“两优一先”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姚璇秋的入室弟子。她对南方日报、南方+记者说,姚璇秋老师一辈子沉浸在潮剧事业中,勤勤恳恳,默默耕耘,几十年如一日,对艺术的追求专注到极致,硕果累累。
她坚持为人民服务,牢记自己是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演员。她只有一个初心——一辈子当好一名潮剧演员。“这也是老师的终生追求,老师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艺术家,更是值得我们学习、致敬的艺术大家。”余琼莹说。
在余琼莹印象里,姚璇秋朴素而勤俭,年逾八旬,退而不休,一直坚持潮剧的传承工作。对学生而言,可谓扮演着亦师亦母的角色。“她告诉我们要爱国,要爱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,传统艺术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,教导我们一定要做德艺双馨的好演员,老师的这种艺术精神一直引领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。”余琼莹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