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 
  剧院动态 一团动态 二团动态 市团动态 公告栏  
 
革命母亲高山仰止
——赞广东潮剧院演出《红军阿姆》
发布时间:2017/11/27 11:03 来源:汕头日报 作者:吴国钦

res01_attpic_brief.jpg


    戏演完了,舞台上演员正在谢幕,台下观众却久久不愿离去,《红军阿姆》的演出让大家激情澎湃,掌声伴随着音乐,回响在耳际,激荡在心中。

    《红军阿姆》是根据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同志长篇报告文学《松柏长青》和潮剧《革命母亲李梨英》改编的。李梨英的名字在潮汕地区可谓家喻户晓,五六十年代的年青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位革命母亲,她为革命奉献了六位子女。这次改编成潮剧,取了一个生活化,口语化、地域化的剧名《红军阿姆》,令人倍觉亲切。

    《红军阿姆》写抗战前夕,潮汕革命根据地凤凰山的红军伤员遭到白军伏击,不得不向乌山转移,李梨英精心护理照应伤员,她已为革命输送了五位子女,又亲眼看着最小的儿子森为掩护战友牺牲,她悲痛欲绝,但依然如傲寒松柏屹立着,带领伤员想办法挺过无医、无药、无粮的艰难日子,终于等到红军部队的到来。

    《红军阿姆》最成功的地方,我以为是酿造一个浓郁而强烈的抒情氛围,抒革命情,而又没有空洞的口号,没有一呼百应的模式化表演,没有所谓“高大上”,而是将革命的理想主义、革命的亲情、母子情、战友情,融汇成沁人心脾的抒情曲,回旋在舞台上,长久地震撼着观众。全剧的主旋律《送儿当红军》:“雨水时节雨纷纷,娘送儿郎当红军”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响起,“一送送到家门口”,“二送送到寨门外”,“三送送到山路口”……这里显然承继了过去革命老区歌曲《十送红军》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,是潮汕老区特定地切合红军阿姆身份情境的表述。为了表现李梨英的奉献精神,写她夜半为伤员洗衣,捣衣声远远传来,阿姆的精神感动着伤员、激励着伤员。“捣一槌”、浇一水,战士们为国捐躯伤痕累累,战衣上染透鲜血和炮灰,阿姆洗啊洗啊洗苦痛,待何时哀伤全洗去,抖擞精神壮气归!”全剧传承红色基因,是一曲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。

    潮剧《红军阿姆》在戏曲化上前进了一大步,艺术创新突出,特别是李梨英回忆子女牺牲的场面,舞台上出现了两个表演区,大儿子、二儿子、大女婿等一个个亮相于舞台后区,李梨英则处于舞台前区,前后区两相呼应,虚虚实实,既交代了儿女们英勇献身的事迹,又表现了李梨英一次次痛断肝肠的经历。在这个看似柔弱的母亲身上,正凝聚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,让她战胜苦痛与绝望,浴火重生。舞台上英雄儿女一个个亮相,又一个个隐去,这种类似“意识流”的表现手法,把戏曲写意性的审美特征演绎到极致,把革命母亲李梨英的感人形象表现得血肉饱满而又酣畅淋漓。

    全剧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目结构情节场面,显得十分别致。从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到立夏,与潮汕农事结合,暗含立意,富象征意味,最后是“夏将到,天晴朗,放眼望,莽莽丛林绿苍苍!”动摇的狗桃在松森细弟牺牲事迹的感召下,在李梨英谆谆劝导下,“一腔热血涌胞膛”,他顶着伤痛,不再动摇,把白军引向悬崖而自己壮烈牺牲。在这里,全剧完成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笔,狗挑戴着军帽牺牲了,28名伤员个个完好无损回到部队,红军阿姆的革命精神,她对革命的忠贞、她崇高的品格,如凤凰山般屹立,令人高山仰止。

    全剧编、导、演和作曲、舞美,配合默契,浑然艺术整体。剧本提供了表现人物的良好基础,导演乃名导卢昂,三年前执导过潮剧《生城风雷》,卢导再导本剧,运用写意化的艺术手段进行二度创作。如《春分》一场,月朗星稀,清辉满台,一个大圆月亮占据大半个天幕,捣衣声由远而近,李梨英捣衣上场,动听的曲子悠然响起:“月照九州天地明,家家户户捣衣声,一槌一声无休歇,声声都是娘深情。”众农妇也跟着出现在溪边捣衣,场面处理简洁而富有诗情画意。老作曲家李廷波为本剧创作了许多悦耳动听的歌曲,对剧作的成功可谓功不可没。

    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而到位,尤其是扮演李梨英的詹少君,身为广东潮剧院副院长,不为行政事务所羁,不负所托、不孚众望,把一位有崇高品格与精神的革命母亲演得十分真实神似。詹少君本工刀马旦与青衣,这次扮演李梨英,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人物善良、扑素、真诚、坚韧的性格特质,在为儿子补衣,为狗桃缝红星军帽的时候,做功真切细腻,而演到子女牺牲诀别的时候,全身剧烈扭动,颤抖的手与绝望的眼神,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。其演技之真切细致,比多年前主演《石榴花》时更见精进,不简单化、不矫情造作,这是《红军阿姆》演出成功的重要保证。其他如演松森的名小生林初发,虽然戏不算多,但表演干净利落,一身正气,凛凛然不可犯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;演狗桃的名丑陈鸿飞,虽演的是现代人物,但处处可见“丑”的底色,表演生活化,幽默风趣,为全剧增添一些亮色与笑声,使这个表现奉献与牺牲精神的正剧不至于过分压抑。

    史诗的内容,时代的特色,潮汕的风情,精湛的艺术,栩栩如生的人物,令《红军阿姆》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,潮剧演现代戏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。


 
 
上一篇: 潮剧《红军阿姆》获“剧目一等奖”
下一篇: 广东潮剧院“潮剧进校园” 活动走进汕头市第十二中学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 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(广东潮剧院)地址:汕头市金平区潮护路6号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邮编:505021 电话:0754-88112102 传真:0754-88112104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粤ICP备13008716号 粤公网安备44051102000031号